从共生到致病: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的双刃剑效应

从共生到致病: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的双刃剑效应

谷禾健康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是一种兼具共生与条件致病特性的细菌:它为严格厌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运动、不产孢子。

O.splanchnicus能发酵多种单/二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乳糖和甘露糖,还参与次级胆汁酸代谢;能合成多种关键代谢酶;可释放外膜/细胞外囊泡;对四环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红霉素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耐受,环丙沙星联合甲硝唑也可抑制其生长

其丰度受宿主遗传免疫状态肠屏障胆汁、饮食结构(红肉血红素、低碳高脂)、地域人群差异,以及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与植物活性成分等干预共同塑造。

O.splanchnicus作为一种重要的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健康状况和各种疾病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其健康效应具有环境依赖与双刃性:在健康稳定的微生态中多呈保护;在肿瘤等免疫抑制微环境或菌群失衡下,可能与不良结局相关。

O.splanchnicus通过短链脂肪酸与囊泡介导的免疫代谢调控提升紧密连接与黏膜屏障、诱导IL-10与部分情境下的Th17反应,抑制NLRP3炎性小体,改善炎症性肠病,参与能量代谢与胰岛素敏感性,并可能以丁酸与苹果酸等代谢物影响结直肠癌的炎症与凋亡通路。

临床关联方面,O.splanchnicus的减少与1型糖尿病妊娠期炎症上升、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囊性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儿童肥胖合并NAFLD等相关。

与此同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肾病以及代谢紊乱模型(glut1缺失)中呈富集。其在肠屏障受损、腹腔炎症时可成为机会致病菌,引发菌血症、假体关节感染、盆腔腹膜炎等。

本文全面总结了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的研究历史、目前对其与健康和疾病相关性的认识、潜在作用机制以及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前景等。

01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的基本信息

▸ 研究历史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是一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细菌。它最初于1971年被分离出来,并于1975年被命名,他们从腹部脓肿样本中分离出来。由于其与拟杆菌属成员的许多共同特征,它最初被命名为Bacteroides splanchnicus

与内脏臭气杆菌相关的研究时间表

Li J,et al.Microorganisms.2025

随着细菌分类学的不断进步,2008年,拟杆菌目Odoribacteraceae科中确定了一个新属Odoribacter。与脆弱拟杆菌相比,B.splanchnicus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生化特征,其16S rRNA基因之间的同源相关性小于20%。因此,B.splanchnicus被重新归类为Odoribacter属中的一个新物种,并被正式命名为O.splanchnicus

该属包括另外两个物种:从犬牙周炎中分离出的Odoribacter denticanis和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出的Odoribacter laneus。此外,还从盆腔腹膜炎患者的血液和腹膜脓液样本中分离出O.splanchnicus

▸ 基本特征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是一种严格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短杆状(0.7×1.0-5.0 um)。其形态多为单个或疏松聚集体,不运动、不产色素也不形成孢子;在37 ℃的厌氧环境下最适生长,通过透射电镜可见产生外膜囊泡

▸ 代谢能力

该菌具有广泛代谢能力,以有机化合物为主要营养来源,参与次级胆汁酸的合成与代谢。它能发酵多种肠道常见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乳糖和甘露糖,是其重要碳源;但不能利用蔗糖、鼠李糖、海藻糖和水杨苷。它能产生大量的H2和H2S。当氨基酸是唯一可用的碳源时,该菌株专门使用赖氨酸来生产丁酸盐

另一项研究表明,小鼠盲肠O.splanchnicus定植可显著提升乙酸、丙酸和丁酸水平,并经GPR43与GPR109a介导发挥作用。作为臭杆菌科成员,它还可能产生具抗菌活性的次级胆汁酸

该菌合成多种关键代谢酶(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α-岩藻糖苷酶、N-乙酰-β-D-葡萄糖胺苷酶、谷氨酸脱羧酶),并在戊糖磷酸途径中具高活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有助于维持细胞氧化还原平衡能量代谢

▸ 抗生素敏感性

O.splanchnicus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它对四环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和红霉素高度敏感,但对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

这些不同的易感性可能归因于其细胞壁的独特结构特定的抗性机制。此外,环丙沙星甲硝唑类抗生素的联合治疗被证明可以抑制其生长

02
影响O.splanchnicus丰度的因素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的丰度受多重因素协同塑造,既包括宿主内在条件,也受到外部环境与干预的深刻影响。我们这里列举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1

红肉中的血红素促进其生长

尽管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的生长并不依赖血红素,但血红素的存在显著促进了其生长。血红素可能作为该菌株的重要生长因子信号分子。值得注意的是,血红素是红肉中的关键成分,据报道,O.splanchnicus的丰度与红肉摄入量呈正相关,而与蔬菜摄入量呈负相关

注:在饮食方面,采用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与这种细菌丰度的显著增加相关。

2

不同人群中差异较大

内脏臭气杆菌的富集在不同人群中呈现显著差异,受遗传背景、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以及多种宿主相关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在荷兰人的肠道中,该菌更易富集且相对丰度较高;而在南亚苏里南人中,其丰度与前者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南亚苏里南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并且肠道中缺乏部分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群,其中可能包括内脏臭气杆菌,这种菌群构成差异或与其代谢特征和健康状况相关。

3

胆汁能促进其生长

此外,胆汁作为肠道消化液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支持并促进内脏臭气杆菌(O. splanchnicus)的生长,还对其生理适应具有积极影响。当培养条件中胆汁浓度提升至20%时,其生长环境得到明显优化,从而更有利于菌体的增殖与维持。

4

益生菌和益生元增加其丰度

在多种疾病相关模型中,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促进有益菌增殖、维持微生态平衡,并改善肠道健康。部分干预可显著提升O.splanchnicus丰度。例如,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黄芪(益生元/益生菌复合物)治疗高尿酸血症小鼠,既缓解症状,又显著增加该菌数量。

基于宏基因组分析证实,向ApcMin/+小鼠补充植物乳杆菌CCFM8661可提高O.splanchnicus丰度,并通过修复肠屏障缓解结直肠癌症状

还有报道,在遗传性肥胖小鼠的标准饮食中添加紫檀芪可发挥抗肥胖作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重塑微生物群,并显著增加O.splanchnicus丰度,且与脂肪量负相关。另有研究显示,单株乳酸菌L92预处理同样可上调该菌。然而,并非所有益生菌均能提升其丰度,提示该效应具有菌株或益生元特异性

综上所述,O.splanchnicus丰度变化反映了宿主—饮食—微生物三者的动态博弈,是评估肠道稳态与疾病风险的重要窗口。

宿主层面,遗传背景、免疫状态、胆汁分泌肠道屏障完整性决定其定植与扩增潜力;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如红肉与蔬菜比例、能量与宏量营养素构成)通过底物供给与血红素、胆汁酸等信号分子间接调控其生长;同时,肠道微生态的群落互作、短链脂肪酸与次级胆汁酸代谢网络构成关键生态位约束。外源性干预如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与特定植物活性成分,亦可通过改变底物通量与免疫炎症微环境选择性富集或抑制该菌

03
内脏臭气杆菌在宿主健康的多方面作用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属隶属拟杆菌目,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常见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其被认为是重要共生体,对宿主健康具有多重作用。

◮ 改善胃肠道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

研究发现来源于内脏臭气杆菌(Odoribacter splanchnicus)的细胞外囊泡(Os-EVs)可显著缓解小鼠炎症性肠病(IBD),表现为减轻体重下降与腹泻出血、缩短的结肠长度恢复、组织学损伤减少

机制上,细胞外囊泡(Os-EVs)通过提升紧密连接蛋白ZO-1与Occludin、减少上皮细胞凋亡,修复肠黏膜屏障,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同时上调抗炎因子IL-10;关键在于其抑制NLRP3炎性小体(降低NLRP3、ASC及caspase-1裂解),且在NLRP3敲除小鼠中保护效应显著减弱,提示抑制NLRP3通路是核心机制,为益生菌来源囊泡干预IBD提供新思路。

◮ 诱导Th17细胞,影响免疫反应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在Tak1ΔM/ΔM小鼠中的高丰度诱导肠道Th17细胞的能力表明其具有独立于特定免疫成分的功能相关性。Th17细胞在抵御感染和调控自身免疫中至关重要。通过诱导Th17,内脏臭气杆菌可使常规与无菌小鼠对化学诱导的结肠炎和结直肠癌产生抵抗力。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除了Th17细胞诱导之外,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主要刺激免疫细胞中 IL-10 的产生。体外研究表明,这种细菌释放外膜囊泡或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从而触发免疫细胞产生抗炎细胞因子IL-10,从而在肠道中发挥抗炎作用

O.splanchnicus参与肠道健康的潜在机制

Li J,et al.Microorganisms.2025

◮ 通过代谢产生的丁酸、苹果酸影响结直肠癌

研究显示,O.splanchnicus通过代谢丁酸促进Foxp3/RORγt调节性T细胞增殖,并以淋巴细胞依赖方式诱导IL-10,从而抑制炎症。此外,其通过上调ZO-1与MUC2、促进杯状细胞生成并调节IL-10,强化肠道机械与黏膜屏障,缓解结直肠癌症状。

另一项研究发现,O.splanchnicus培养上清液中的代谢物苹果酸可诱导早期结肠癌细胞凋亡。然而,尽管O.splanchnicus总体有益,其在特定情境(如CRC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中的作用更为复杂:在非免疫型CRC患者中,高丰度与不良结局相关,包括血管与淋巴浸润增加及总生存期缩短。其他研究还报告,CRC患者的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下降,脆弱拟杆菌、O.splanchnicus等菌增多

◮ O.splanchnicu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两面性

O.splanchnicus的双重作用源于多重因素。在健康肠道中,免疫稳态良好,菌群与宿主免疫细胞保持平衡交互:它可诱导Th17细胞,有助于抗感染与维持稳态,并通过促进IL-10产生营造抗炎环境,避免过度免疫反应。

相较之下,在结直肠癌背景下,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可能破坏其正常免疫调节功能。非免疫型CRC患者中该菌高丰度或反映免疫反应异常,可能与其他菌群与肿瘤细胞协同,促进肿瘤进展宿主遗传与表观遗传差异会影响对该菌的免疫识别与应答,导致不同的疾病结局。

此外,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O.splanchnicus不是孤立的,在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中,它可能与其他有益细菌相互作用以维持肠道稳态。然而,在CRC患者中常见的肠道菌群失调中,这些相互作用的平衡被破坏。其他促癌细菌的存在可能与O.splanchnicus协同作用,为肿瘤生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机制作用对于开发新的肠道疾病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04
O.splanchnicus存在负相关的疾病

高通量测序使人们在解析肠道微生物组及其与疾病关系时频繁识别到O.splanchnicus。其丰度在多种疾病中呈显著升降波动。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与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疾病类型,无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在疾病机制中的作用。

O.splanchnicus丰度的变化与疾病关联

Li J,et al.Microorganisms.2025

最近的研究描述了肠道中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相对丰度降低与各种病理状态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为微生物群宿主健康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1

1型糖尿病中显著减少

具体来说,在一项关于怀孕期间患有1型糖尿病 (T1D) 的女性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变化的研究中,作者观察到显著的微生物群落重塑,这往往会加剧炎症反应

 O.splanchnicus减少并且炎症反应加剧

这些表现为粪便钙卫蛋白和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以及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FDR = 0.098)的丰度显著降低。这些改变可能会增加 T1D 女性发生妊娠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2

多种肠道疾病中丰度降低

O.splanchnicus丰度下降与多种肠道疾病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包括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和全结肠炎

◮ 克罗恩病中O.splanchnicus的减少会影响抗炎反应

一项关于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克罗恩病儿科患者的微生物学变化的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接受治疗后O.splanchnicus和其他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丰度显著且持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O.splanchnicus可产生抗炎短链脂肪酸(如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对宿主具有抗炎作用。因此,O.splanchnicus丰度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宿主的炎症反应,这导致克罗恩病和全结肠炎的恶化和慢性化。

◮ 肠易激综合征中O.splanchnicus丰度降低影响叶酸合成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O. splanchnicus的丰度与二氢叶酸的水平呈正相关,二氢叶酸是叶酸合成的关键中间体。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的低叶酸水平表明O. splanchnicus维持肠道代谢平衡营养吸收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3

囊性纤维化、NAFLD等疾病中降低

◮ 囊性纤维化患者中显著降低

在其他几种疾病状态中也观察到O.splanchnicus丰度的减少。例如,囊性纤维化(CF)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的同时,该物种的相对丰度也大幅减少。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维持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方面的关键作用。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丰度下降

同样,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也观察到O.splanchnicus的丰度下降,这一变化与其肠道微生态失衡相一致。进一步地,在合并NAFLD的高体重儿童人群中,该菌的相对丰度呈现出更加显著的降低趋势,提示其减少可能与疾病状态的出现或加重相关。

◮ O.splanchnicus可能有助于抵抗艰难梭菌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500余名住院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结果显示,O.splanchnicus的存在与住院期间感染防控具有潜在关联。尤其当其与瘤胃球菌属(如Ruminococcus bromii)共同出现时,可能在医院环境中对抗艰难梭菌感染,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发现提示特定菌群组合临床感染管理中的重要性与应用前景。

此外,在移植后植入阶段,O.splanchnicus的检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风险降低相关。该相关性进一步表明,该菌可能在预防或缓解aGVHD方面发挥潜在作用,有助于改善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患者预后。

这些发现表明,O.splanchnicus作为一种多功能肠道细菌,其丰度与各种疾病状态密切相关。它不仅影响肠道炎症和代谢活动,还可能调节全身炎症和代谢过程,从而对宿主的整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05
O.splanchnicus存在正相关的疾病

某些细菌通过其代谢活动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宿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当存在于肠道中时,它们被归类为益生菌

然而,在不同的疾病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与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的变化,O.splanchnicus可能会引发感染、炎症和其他不良反应,从而对宿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显著富集

使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117例未经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其中52例还提供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样本,并将其与115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O.splanchnicus未经治疗的 SLE 患者的肠道中显着富集

◮ 会产生一种类似自身抗体的肽加剧免疫异常

该细菌产生的与SLE患者体内特征性自身抗体Sm抗原的表位相似。这会导致免疫系统的误识别,并可能引发或加剧SLE患者的免疫异常。

2

动脉瘤和血管瘤患者中丰度较高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和对照组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和比较。颅内动脉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异质性显著降低,动脉瘤组O.splanchnicus明显富集。这表明这种细菌的存在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 可能作为海绵状血管瘤的生物标志物

海绵状血管瘤(CA)患者肠道中O.splanchnicus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因此,肠道中这种细菌的丰度较高可能作为CA的生物标志物,其丰度的动态变化可能与CA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

3

多动障碍患者中丰度过高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研究也显示,受影响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明显异常,特别是ADHD儿童中O.splanchnicusBacteroides caccaeParaprevotella xylaniphilaVeillonella parvula丰度明显高于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

◮ O.splanchnicus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和多巴胺代谢

还有研究表明,多动症患者O.splanchnicus的丰度显著升高,并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多巴胺代谢以及通过细胞因子释放调节炎症和神经发育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增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肠道菌群内的O.splanchnicus丰度显著高于性别、年龄及临床特征匹配的对照人群。该差异提示O.splanchnicus的存在与ACS发生之间具有相关性,可能反映疾病相关的微生态失衡。

基于这一关联,O.splanchnicus有望作为ACS风险评估的生物学指标,为预防与管理提供新的方向。

5

慢性肾病、代谢疾病中富集

◮ 会产生吲哚和对甲酚等影响肾功能的物质

有研究分离并量化了慢性肾病患者产生尿毒症毒素前体的肠道细菌。他们发现,O.splanchnicus通过其特定的代谢机制,产生苯乙酰谷氨酰胺吲哚对甲酚,这些都是肾功能受损的重要标志物。这种细菌可能在肾功能下降尿毒症毒素的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 脂肪堆积、葡萄糖耐量受损患者中丰度增加

在动物模型中,肠上皮缺乏glut1活性的条件敲除小鼠出现脂肪堆积、糖耐量受损及菌群紊乱,并伴随O.splanchnicusOdoribacter laneus丰度升高,提示代谢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存在重要相互作用。

此外,O.splanchnicus的存在与功能性便秘以及共病抑郁和焦虑症状正相关,特别是与血清5-羟色胺水平相关。还观察到产生生长激素的垂体腺瘤患者肠道中O.splanchnicus显著富集

6

肠道屏障受损时

在正常情况下,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是正常的肠道菌群。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如腹腔内炎症肠道屏障受损,它可能作为机会性病原体引起感染

◮ 肠屏障受损时O.splanchnicus可引起感染

近期血培养病例报告将O.splanchnicus确认为急性阑尾炎继发菌血症的致病菌,提示其具有潜在致病性。通过分离厌氧革兰阴性杆菌并以16S rRNA测序确认,证实其为假体关节感染的病原体。另有多例人类感染报道,包括菌血症、免疫正常成人的坏疽性阑尾炎并菌血症及盆腔腹膜炎。在30例穿孔或坏疽性阑尾炎中,有12例在腹膜液、阑尾组织或脓肿中检测到O.splanchnicus,且常与其他需氧、厌氧菌共存

尽管病例提示O. splanchnicus可致肠外感染(如菌血症),但其在腹腔感染中的确切作用与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小编的话

总之,这些研究揭示了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在各种疾病状态下丰度变化疾病的发生或进展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关联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包括饮食、生活方式、遗传背景和其他环境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内脏臭气杆菌的存在单独归因于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反,这些发现强调了肠道菌群宿主健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以进一步探索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此类研究对全面理解发病机制、实现早期诊断并制定有效干预策略至关重要。

06
O.splanchnicus有望作为生物标志物

作为肠道微生物群成员,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在多种疾病中的丰度、分布功能活性显著变化,显示其作为生物标志物在诊断、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中的重要潜力。

◮ 可能有助于诊断肝细胞癌

有研究使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相结合,检查了68名肝细胞癌(HCC)患者、33名肝硬化(LC)患者和34名健康个体(NC)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血清代谢特征。

发现与非HCC患者相比,HCC患者的血清代谢物组成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LEfSe和代谢途径富集分析鉴定与HCC相关的2个关键菌种(Odoribacter splanchnicusRuminococcus bicirculans)和5个关键代谢物(ouabain、牛磺去氧胆酸、糖去氧胆酸、茶碱和黄嘌呤)

◮ 肥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此外,一项涵盖中国人群(n=2262)的研究比较了肥胖与正常体重者的肠道菌群差异,强调O.splanchnicus为与肥胖相关的三种潜在生物标志物之一。

◮ 肾癌和胰腺导管腺癌

还有发现O.splanchnicus某些特征或存在与肾癌(KC)风险升高相关,提示其为KC评估与诊断的危险因素与潜在标志物。通过功能与物种水平分析显示,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中该菌丰度与健康对照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显著不同,可用于区分PDAC与健康个体及AIP。

▷ 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志物

基于生态与网络分析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该菌的存在或丰度与疾病状态相关,并将其列为UC中具潜在诊断与治疗意义的四种“机会性病原体”之一,定位为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总之,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丰度的改变不仅是各种疾病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失衡的标志,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调节宿主的健康状况和预防特定疾病

07
O.splanchnicus的应用前景

作为重要的肠道微生物,O. splanchnicus因其在多种健康与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而备受关注。

◮ 百岁老人中O.splanchnicus丰度较高

一项涵盖32个长寿家系的16S rRNA与宏基因组研究显示,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更具多样性,抗炎菌与潜在益生菌显著增多,尤其O. splanchnicus丰度更高。在日本百岁老人队列中以Spearman相关与FDR校正(q < 0.05)证实:其丰度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提示肠道菌群组成可能影响寿命

◮ 抗炎和改善代谢

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更低,短链脂肪酸重要产生者O. splanchnicus显著减少。鉴于短链脂肪酸在能量代谢、屏障强化与抗炎中的关键作用,恢复或提升O.splanchnicus丰度或为改善肥胖的新策略。

◮ 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

在肿瘤防治方面,O. splanchnicus有助于维持微生态平衡、降低癌症风险提高疗效。研究发现,特异性药物或FMT可提升包括O. splanchnicus在内的菌群丰度,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激活NK与T细胞),为“微生物群调节—增强抗肿瘤力”提供新路径。

相反,接受强化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出现肠屏障受损与多样性下降,O. splanchnicus等特定菌群减少,强调治疗过程中维持菌群平衡的重要性。

◮ 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患者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特征是α多样性较低,某些细菌种群相对丰度较高,包括O. splanchnicus。这些变化可能通过涉及肠脑轴的复杂机制影响疼痛感知和调节

这些发现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特别是O.splanchnicus的丰度,可能有助于确定缓解慢性疼痛的新治疗靶点

O.splanchnicus具有优异的抗炎特性和免疫调节作用。未来,以O.splanchnicus为重点的微生态制剂可能为食品、膳食补充剂和生物制药领域的消费和药用应用提供创新选择。

08
结语

内脏臭气杆菌O.splanchnicus)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成员,在维持肠道稳态促进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在与炎症性肠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直接和间接的调节作用。然而,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如腹腔内炎症加剧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它可能作为机会性病原体,引发感染甚至败血症。

作为生物标志物O.splanchnicus肝细胞癌、肥胖、肾癌溃疡性结肠炎中展现诊断、分层与疗效监测价值,部分情境下优于传统指标。应用前景上,特定益生菌药物与粪菌移植可提升其丰度并增强NK/T细胞抗肿瘤免疫;在慢性疼痛与长寿人群中与表型相关;其菌株与囊泡具抗炎与免疫调节活性,具备食品、营养与生物医药转化潜力。

未来,应以多组学与因果推断澄清其致益/致病边界与机制阈值,定义安全性与剂量-反应关系,解析与宿主遗传、饮食因子及菌群网络的互作规则,发展可控的菌/囊泡/代谢物精准干预与伴随诊断。在守护肠道稳态、代谢健康与免疫平衡的同时,审慎管理其机会致病风险,方能释放O.splanchnicus健康促进与疾病防治中的最大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Li J, Xu J, Guo X, Xu H, Huang C, Nie Y, Zhou Y.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A Next-Generation Probiotic Candidate. Microorganisms. 2025 Apr 3;13(4):815.

Correction to: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 bacteremia secondary to acute appendicitis: a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 J Surg Case Rep. 2024 Jun 11;2024(6):rjae416.

Hiippala K, Barreto G, Burrello C, Diaz-Basabe A, Suutarinen M, Kainulainen V, Bowers JR, Lemmer D, Engelthaler DM, Eklund KK, Facciotti F, Satokari R. Novel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 Strain and Its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Exert Immunoregulatory Effects in vitro. Front Microbiol. 2020 Nov 12;11:575455.

Lima SF, Gogokhia L, Viladomiu M, Chou L, Putzel G, Jin WB, Pires S, Guo CJ, Gerardin Y, Crawford CV, Jacob V, Scherl E, Brown SE, Hambor J, Longman RS. Transferable Immunoglobulin A-Coated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 in Responders to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Ulcerative Colitis Limits Colonic Inflammation. Gastroenterology. 2022 Jan;162(1):166-178.

Roth-Schulze AJ, Penno MAS, Ngui KM, Oakey H, Bandala-Sanchez E, Smith AD, Allnutt TR, Thomson RL, Vuillermin PJ, Craig ME, Rawlinson WD, Davis EA, Harris M, Soldatos G, Colman PG, Wentworth JM, Haynes A, Barry SC, Sinnott RO, Morahan G, Bediaga NG, Smyth GK, Papenfuss AT, Couper JJ, Harrison LC; ENDIA Study Group. Type 1 diabetes in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Microbiome. 2021 Aug 6;9(1):167.

Göker M, Gronow S, Zeytun A, Nolan M, Lucas S, Lapidus A, Hammon N, Deshpande S, Cheng JF, Pitluck S, Liolios K, Pagani I, Ivanova N, Mavromatis K, Ovchinikova G, Pati A, Tapia R, Han C, Goodwin L, Chen A, Palaniappan K, Land M, Hauser L, Jeffries CD, Brambilla EM, Rohde M, Detter JC, Woyke T, Bristow J, Markowitz V, Hugenholtz P, Eisen JA, Kyrpides NC, Klenk HP.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 type strain (1651/6). Stand Genomic Sci. 2011 Apr 29;4(2):200-9.

Zhuang J, Zhuang Z, Chen B, Yang Y, Chen H, Guan G.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lleviat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y modulating 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via the NLRP3 inflammasome suppression. Mol Med. 2025 Feb 11;31(1):56.

Morgan XC, Tickle TL, Sokol H, Gevers D, Devaney KL, Ward DV, Reyes JA, Shah SA, LeLeiko N, Snapper SB, Bousvaros A, Korzenik J, Sands BE, Xavier RJ, Huttenhower C. Dysfunc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treatment. Genome Biol. 2012 Apr 16;13(9):R79.

Li H, Xu H, Li Y, Jiang Y, Hu Y, Liu T, Tian X, Zhao X, Zhu Y, Wang S, Zhang C, Ge J, Wang X, Wen H, Bai C, Sun Y, Song L, Zhang Y, Hui R, Cai J, Chen J. Alterations of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ion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Nat Commun. 2020 Jun 25;11(1):3218.

Leave a Reply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