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与真菌:从细胞差异到人类健康的全面解读

细菌与真菌:从细胞差异到人类健康的全面解读

谷禾健康

在广阔的微生物世界中,细菌真菌无疑是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的两大类生物。它们都能够作为我们身体的“共生居民”,也都能摇身一变成为导致疾病的“入侵者”。细菌是简单的原核生物,而真菌则是相对复杂的真核生物。

然而,在临床医学的视角下,这两种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一场细菌性肺炎和一场真菌性肺炎,尽管症状相似,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发展速度治疗策略却有很多区别。这种差异的根源,并非在于它们的外在表现,而在于它们生命蓝图的最深处——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法则

本文将聚焦于细菌与真菌在生物学上的核心差异,并深入探讨这些差异如何直接转化为它们在人类疾病中的不同角色、致病方式,以及治疗策略。理解这些差异,不仅是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关键,也是洞悉现代抗菌药物为何如此设计的根本所在。

01
细菌:快速繁殖的简单原核生物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缺乏一个由核膜包裹的、真正意义上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细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5亿年前。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但适应能力极强,遍布于土壤、水、空气乃至极端环境(如深海热泉)和生物体内。

细胞结构

细菌细胞缺乏膜结合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其遗传物质(通常为单个环状DNA分子)集中在细胞质中一个被称为拟核 (Nucleoid) 的区域,没有核膜包裹。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70S核糖体,负责蛋白质合成。

细胞壁

绝大多数细菌的细胞膜外都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这层结构不仅维持了细菌的形态,提供了保护,也是区分不同细菌(如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重要靶点。

图源:pediaa

形态与大小

细菌形态各异,主要有三种基本形状:

  • 球状(球菌)
  • 杆状(杆菌)
  • 螺旋状(螺旋菌)

它们的尺寸微小,通常在0.5~5微米(µm)之间。

繁殖与遗传

细菌主要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增殖速度极快,细胞周期可短至20-60分钟。此外,它们还能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方式进行基因水平转移,从而获得新的性状,如抗药性。

营养与代谢

细菌的营养方式多种多样。部分细菌是自养生物(如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细菌),能自己制造养分;但大多数是异养生物,需从外界环境(如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获取能量和营养。它们的代谢方式也涵盖了需氧呼吸厌氧呼吸发酵等多种类型。

典型代表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作为一种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是科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它广泛存在于人体或其他恒温动物的肠道中,大多数菌株是无害的,甚至能帮助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然而,某些致病性菌株可引起从轻微腹泻到严重肠道感染的多种疾病。

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hi)

这是一种致病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起伤寒病的元凶。它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感染肠道和血液,可导致从发热到危及生命的败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02
真菌:生态系统的重要分解者

真菌是具有由几丁质构成的细胞壁的真核生物。 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生物界——真菌界。与细菌不同,真菌的细胞结构更为复杂,与动植物细胞更为相似。真菌的种类繁多,从微观的酵母菌、霉菌到宏观的蘑菇,形态各异。

细胞结构

真菌细胞拥有一个由核膜包裹的真核,遗传物质(线性染色体)位于其中。细胞质内含有多种膜结合细胞器,如线粒体(能量工厂)、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其核糖体为80S核糖体。

细胞壁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Chitin),这是一种多糖,也存在于昆虫的外骨骼中。这种独特的成分是区别真菌与植物(细胞壁主要为纤维素)的关键特征之一。

形态与大小

真菌可以是单细胞(如酵母菌),也可以是多细胞。多细胞真菌通常由被称为菌丝(Hyphae) 的线状结构组成,大量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丝体 (Mycelium)。真菌的大小范围很广,从几微米的酵母到巨大的蘑菇不等。

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多样,可进行无性繁殖(如出芽、断裂、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繁殖(通过有性孢子)。孢子是真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单位。

营养方式

所有真菌都是异养生物。它们通常通过分泌消化酶到环境中,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然后再吸收这些养分。因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分解者角色,也被称为腐生菌。部分真菌也可以寄生或与其他生物共生。

典型代表

酵母菌 (Yeast)

这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统称。其中,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因其在烘焙酿酒中的关键作用而广为人知。然而,某些酵母菌也具有致病性,如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是引起人类常见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

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而言,它只是口腔、肠道和阴道黏膜上一个安静的共生成员。

而一旦身体的微生态平衡因为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被打破,这个潜伏的伙伴就会迅速转变为危险的病原体

它不仅是引起鹅口疮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常见浅表感染的元凶,在严重情况下,它还能突破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发死亡率极高的侵袭性念珠菌病,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构成致命威胁。关于白色念珠菌,详见谷禾之前的文章:

蘑菇(Mushroom)

蘑菇本质上是大型真菌为了繁衍后代而长出的子实体,负责产生和散播孢子。许多蘑菇如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富含维生素D。但也有一些蘑菇含有剧毒,误食可致命。

03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细菌和真菌在生命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形成了本质上的区别。这些差异体现在细胞的每一个角落,从最基本的分类到具体的生化反应。下表详细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

04
对人体的影响:敌与友

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是复杂且双面的。它们既是导致疾病的元凶,也是维持健康和提供宝贵资源的益友。

致 病 性:感染与疾病

当病原性细菌或真菌侵入人体并成功定植、繁殖时,就会引发感染。由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所引起的疾病类型和感染途径也大相径庭。

► 细菌性感染

菌血症是指血液中出现细菌。这可能是暂时的(如刷牙或咀嚼食物时),也可能是持续的。当身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清除这些细菌,并出现发烧、寒战等全身性感染症状时,就发展为败血症,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状况。

– 常见致病菌

根据临床资料,最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则有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p.) 和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常见疾病

细菌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

呼吸道感染: 肺炎、结核病。

消化道感染: 霍乱、伤寒、食物中毒。

全身性感染: 破伤风、麻风病、败血症。

其他: 链球菌性咽炎、皮肤感染等。

► 真菌性感染

真菌血症 (Fungemia) 是指血液中存在真菌,同样是严重的临床状况。真菌感染可分为表皮感染、皮下感染深部(全身性)感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化疗患者),真菌感染尤其危险。

– 常见致病真菌

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真菌是念珠菌属 (Candida),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以及新型隐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 常见疾病

皮肤感染: 脚癣(足癣)、体癣等。

黏膜感染: 鹅口疮、阴道酵母菌感染。

全身性感染: 曲霉病、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

菌 血 症

菌血症是指血液中存在细菌。细菌可通过三种途径进入血液:从共生菌群区域、从已存在的感染病灶,或通过创伤将污染物质直接注入血管系统。

根据血液中细菌存在的持续时间,菌血症分为:

  • 一过性(短暂)菌血症
  • 持续性菌血症
  • 间歇性菌血症

短暂性菌血症

可能自发发生,也可能伴随刷牙咀嚼食物等轻微事件发生。在操作受感染的组织、污染表面的器械和在非无菌部位进行手术时,细菌可能会短暂出现。这些细菌通常在几分钟内被免疫细胞从血液中清除。尽管如此,如果免疫系统不堪重负或被逃避,这些生物体可能会在血液中持续存在,导致菌血症的症状和体征。

持续性菌血症

在感染性休克、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血管内感染期间,细菌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血液。在伤寒、布鲁氏菌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感染的早期阶段,也会出现持续的菌血症。

间歇性菌血症

未引流脓肿患者的血液中可间歇性检出细菌。肺炎、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疾病的病原菌常在早期阶段从血液中被检出。

败血症

尽管败血症(字面意思是血液败血症)在实践中意味着比菌血症更严重的临床状况,但许多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可以互换使用该术语。

注:传统上,菌血症一词是指患者血液中细菌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暂时存在;细菌的起源通常来自共生菌的定殖地。败血症是指血液中存在细菌,具有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新的医学文献和出版物中,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有 益 作 用:共生与应用

尽管病原体臭名昭著,但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是有益的。

► 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人体肠道、皮肤和黏膜表面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微生物组。这些共生菌群(主要是细菌)有助于消化食物、合成必需维生素(如维生素K和B12)、训练免疫系统,并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 食品工业

细菌: 乳酸菌被用于制造酸奶、奶酪和泡菜等发酵食品。

真菌: 酵母菌是面包和酒精饮料(啤酒、葡萄酒)生产的核心。一些蘑菇和霉菌(如用于制作蓝纹奶酪的青霉)也是重要的食材。

► 医药工业

抗生素生产: 许多最重要的抗生素最初都来源于微生物。例如,链霉菌(一类细菌)是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来源。著名的青霉素则是由青霉菌(一种真菌)产生的,开启了现代医学的抗生素时代。

药物研发: 一些真菌(如蘑菇)正在被研究用于提取具有抗癌、免疫调节等药用价值的多糖、糖蛋白等活性物质。

► 生态系统功能

微生物是地球上主要的分解者,它们分解死亡的有机物质,将营养物质释放回土壤,完成了物质循环的关键一环。

细菌:数量庞大、适应性强,能够快速分解易降解的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在土壤和水体中是最常见的分解者。

真菌:能够分泌多种胞外酶,特别擅长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在分解木材和其他难降解有机物方面起关键作用。

05
细菌、真菌的检测方法

在精准对抗病原体之前,首要任务是准确地识别它们。临床上,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诊断依赖于一套从传统到现代的多样化技术,它们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病原体检测的完整体系。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显微镜

通过对样本(如痰液、血液、分泌物)进行涂片和染色(如革兰氏染色),可以直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及染色特性,快速地区分出是细菌还是真菌,并对细菌做出初步分类

  •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应用
  • 真菌:KOH湿片法、墨汁染色、组织病理染色的应用

微生物培养

将样本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让病原体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不仅能证实病原体的存在,还能进行后续的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 细菌培养:速度快;
  • 真菌培养:速度慢。

免疫学与生物标志物检测

通过捕捉血液等体液中的病原体“标志物”(抗原)或人体产生的抗体来实现的快速诊断,无需等待耗时的培养。

该方法在真菌细菌诊断中的地位截然不同。

对于生长极其缓慢的真菌,这是早期诊断的核心武器。血液中的G试验(广谱筛查)、GM试验(针对曲霉菌)和隐球菌抗原检测,是医生在培养结果出来前判断病情、决定用药的关键依据,为抢救重症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而对于大多数培养较快的细菌,该方法更像是一个辅助侦察兵,仅用于特定场景(如炎链球菌和军团菌的尿抗原检测)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快速的初步线索。

注:免疫学检测对细菌辅助,对真菌则是主力,这种策略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截然不同的生长速度。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分子诊断方法因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速度,在病原体检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识别病原体独特的遗传物质(DNA/RNA),为快速、精准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及其衍生技术

  • 常规及多重PCR (Multiplex PCR):这是分子诊断的核心。它通过特异性扩增病原体的基因片段来实现快速检测。使用多重PCR检测血液培养阳性的样本,可以将获得有效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比例从71%提升至90% (Chatelard et al.)。此外,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多重PCR还能在一次检测中区分不同的菌株谱系,对于指导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至关重要。
  • 数字PCR (Digital PCR):这是一种超高灵敏度的PCR技术。它将反应体系分割成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独立单元,能够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绝对定量”。在检测人工关节感染时,数字PCR的检测限比传统qPCR低约10倍,能有效发现培养方法可能漏掉的极少量细菌,从而减少假阴性结果(Tak et al.)。

等温扩增技术

这类技术(如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无需传统PCR所需的高温变性步骤,可以在恒定温度下快速扩增DNA。这使得检测流程极大简化,反应时间缩短至5-20分钟,非常适合开发成可在现场或资源匮乏地区使用的快速检测工具 (Tan et al.; Liu et al.)。结合CRISPR等技术,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通量测序 (NGS)

靶向扩增子测序

这是一种寻找策略,它不测序整个基因组,而是只聚焦于特定物种的身份证基因。

  • 16S rRNA测序:16S rRNA基因是细菌中特有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不同细菌之间又存在差异(高变区),如同每个细菌家族独有的“条形码”。通过对这个“条形码”区域进行大规模测序,我们能快速了解一个样本中包含了哪些种类的细菌,以及它们各自的相对丰度。
  • ITS测序:这是真菌的“身份证”,全称为“内转录间隔区”。其原理与16S测序完全相同,是真菌分类和鉴定的靶点。

这种方法成本相对较低,分析简单,对于研究特定菌群(如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的构成非常有效。但它的局限性是看不到真菌和病毒。

宏基因组测序

这是一种破案策略,采取的是“无偏倚”的鸟枪法(Shotgun)。它不对目标进行任何预设,而是将样本中所有的遗传物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来自宿主的)全部打碎,进行无差别的大规模测序。这种方法更全面。

06
细菌、真菌感染及相关注意事项

人体的自然防御与免疫清除能力

自然防御机制:物理屏障

我们身体的某些部分具有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抵抗细菌感染。例如,呼吸道有纤毛,这些像微小毛发一样的结构以同步波动的形式移动,清除细菌并防止它们定植。

体内的免疫系统:主动防御

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旨在对抗感染并清除有害细菌。当它检测到细菌入侵时,会激活各种防御机制,例如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以摧毁病原体。在许多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自行清除感染。

轻微或局部感染:感染的自限性与自愈过程

一些细菌感染只影响身体的较小区域或引起轻微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能够清除感染,而无需使用抗生素或其他医疗干预。

微生物定植与感染

在临床实践中,区分微生物的定植与活动性感染是一个长期存在且至关重要的挑战。

定植指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存在于人体特定部位(如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但不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或相关的临床感染症状。此时,该微生物被称为定植菌。

感染是指当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定植菌可转变为致病菌

这种转化通常由两个因素触发

  • 宿主因素: 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如免疫抑制、基础疾病)。
  • 病原体因素: 微生物毒力增强或通过屏障进入无菌部位(如血流、深部组织)。此时微生物大量增殖,并引起宿主的病理生理反应及临床症状。

摒弃单一指标,强调临床整合

目前的共识是,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将微生物学证据与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整合判断。

➦ 判断依据

  • 微生物学证据: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或检测到阳性病原体。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包括PCR,高通量测序(肠道菌群检测)等。
  • 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患者出现与该病原体及感染部位相匹配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局部红肿热痛等。

辅助检查结果

  • 实验室指标: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升高(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
  • 影像学证据:在相应部位出现新的或进展性的病灶(如肺部新发浸润影)。

对菌群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脱离“检出/超标即为感染”的简单逻辑。

➦ 临床决策逻辑

倾向于感染: 当微生物学证据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三者相符时,应高度怀疑为感染,并启动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倾向于定植:若仅有微生物学培养/肠道菌群检测阳性结果,而患者无任何相关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异常,则应首先考虑为定植。

病原体与标本部位的特异性

同一病原体在不同标本部位的临床意义截然不同,这是鉴别诊断中的核心考量点。

– 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例

粪便标本: 在肠道中通常为定植菌,检出率高(谷禾健康数据库显示28.2%的人群丰度>1%),这并不代表肠道感染。

但是当肺炎克雷伯菌进入血液并感染时,通常会发生细菌血症。症状可能包括发冷,发烧,发抖,肌肉酸痛,疲劳和嗜睡。

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肝脏时,会引起脓性病变,也被称为化脓性肝脓肿。这种类型的感染更常见于患有糖尿病一段时间或已经服用抗生素多年的人。

– 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例

血培养阳性时需考虑血流感染,怀疑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肠道时需特殊培养或者血清学、PCR,16s测序检测等。

因普通大肠埃希菌可寄居在肠道中,粪便普通培养有大肠埃希菌生长并不能直接考虑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

– 以念珠菌为例

痰/尿标本: 可能为定植,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血液标本: 血培养阳性(念珠菌血症)是危重信号,需警惕,可能是严重感染。

对微生物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将其置于完整的临床背景下,结合标本质量、采集部位、患者病史、临床体征和多源化的检测数据进行综合研判。

药物干预

传统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仍是主流。

➤ 抗生素与抗真菌药物

针对细菌感染,首选抗生素。当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时,可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如果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通常会选用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是因为万古霉素能够抑制 MRSA 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有效地杀灭细菌。

对于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炎,常用唑类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氟康唑等唑类药物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治疗目的。

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发了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现代抗菌药物设计的核心原则是选择性毒性,即药物能够特异性地攻击抑制病原体,而对宿主(人体)细胞的损害尽可能小。细菌和真菌与人体细胞在结构和生化上的差异,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绝佳的靶点。

★ 抗生素(靶向细菌)的设计

由于细菌是原核生物,而人体细胞是真核生物,两者之间存在大量独特的靶点,使得抗生素的开发相对容易。

靶点一:细胞壁合成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其独有的结构,人体细胞没有。因此,抑制肽聚糖合成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有效破坏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裂解死亡,而对人体细胞完全无害。这是最经典成功的抗生素作用机制之一。

靶点二:蛋白质合成

细菌的70S核糖体与人体的80S核糖体在结构上有显著差异。许多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可以特异性地与70S核糖体结合,干扰或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靶点三:核酸合成

某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可以抑制细菌特有的DNA旋转酶,从而阻断DNA的复制和修复。另一些(如利福平)则抑制细菌的RNA聚合酶。

靶点四:叶酸代谢

人体直接从食物中获取叶酸,而许多细菌必须自己合成。磺胺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合成叶酸所需的关键酶,达到抑菌效果,而对不合成叶酸的人体细胞无影响。

★ 抗真菌药物(靶向真菌)的设计

开发抗真菌药物的挑战远大于抗生素,因为真菌和人体细胞同为真核生物,许多生化途径和细胞结构非常相似,可供选择的特异性靶点较少

靶点一:细胞膜的麦角固醇

这是抗真菌药物最重要的靶点。真菌细胞膜的主要固醇是麦角固醇(Ergosterol),而人体细胞膜是胆固醇 (Cholesterol)。

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能与麦角固醇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而死亡。

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则通过抑制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来发挥作用。

由于靶点的差异,这些药物对真菌细胞膜的亲和力远高于对人体细胞膜的亲和力。

靶点二:细胞壁合成

真菌细胞壁的几丁质葡聚糖是人体细胞所没有的。棘白菌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通过抑制β-(1,3)-D-葡聚糖的合成来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对多种念珠菌曲霉菌有良好效果。

靶点三:核酸合成

氟胞嘧啶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它在真菌细胞内被特异性酶转化为一种抗代谢物,从而干扰DNA和RNA的合成。由于人体细胞缺乏这种转化酶,该药物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

➤ 药物再利用

部分已获批的非抗菌药物(如降脂药、抗炎药等)被发现对多重耐药细菌和真菌有效,可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 药物联合与新剂型

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纳米载体等新型制剂有助于提升药物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微生态干预

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真菌定植、增强黏膜免疫,辅助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例如下表:

益生元:膳食纤维不是典型的益生元,但具有益生元特性,例如,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果胶和抗性淀粉。益生元和特定的膳食纤维通过充当发酵底物促进肠道中有益细菌的生长,同时通过生态位排除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粪菌移植(FMT)

粪菌移植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微生物群干预手段,尤其在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治疗中疗效显著,已有多项指南推荐

粪菌移植——一种治疗人体疾病的新型疗法

日常注意

➤ 饮食

富含水果、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的纤维饮食与多样且强大的微生物群相关。这种多样性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它增强了对抗病原体细菌的抵抗力,支持免疫系统,并产生丁酸、丙酸和乙酸等短链脂肪酸。

西兰花芽中的萝卜硫素、卷心菜、菜花、甘蓝等能抑制细菌生长;发酵乳制品、蔓越莓可创造不利于其定植的环境;浆果(蔓越莓、蓝莓、覆盆子、草莓等)等能有效阻止有害菌粘附。

大蒜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可以帮助抵抗某些类型的细菌。食用生大蒜或服用大蒜补充剂可能有助于减少体内细菌的生长。

薰衣草油、牛至油因其抗菌特性而常被使用。

绿茶、乳铁蛋白、蜂胶等补充剂也显示出抑菌和抗炎的效果。

改善慢性代谢炎症和调节肠道稳态:茶作为一种潜在的疗法

姜黄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可以帮助抵抗感染。它可以作为调味品用于烹饪,或与温牛奶和蜂蜜混合制成舒缓饮品。

姜黄素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互作:姜黄素对健康影响的益处

将这些食物融入日常饮食,虽不能替代药物,但却能从多个维度辅助治疗。

饮食改变与肠道炎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

Lobionda S,et al.Microorganisms.2019

一项大规模全球宏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分析超过12,000份人类肠道样本发现:

肠道中的细菌可以分为两大阵营:

  • 一类是与肠杆菌科(包含大肠杆菌等机会性病原体)相互排斥的“共排斥菌”,
  • 另一类是与它们共存的“共定植菌”。

肠杆菌科能否在肠道内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大阵营的势力平衡。

这种平衡可以直接受到我们饮食的影响。例如,高纤维饮食(富含蔬菜、豆类)会喂养像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这样的关键“共排斥菌”。这些有益菌在分解纤维时,会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这些酸性物质会降低肠道环境的pH值,创造一个不利于肠杆菌科生长的酸性“土壤”,从而有效地抑制其过度繁殖。这就像通过施肥来帮助益草生长,从而挤压杂草的生存空间。

反之,饮食也可能为有害菌提供可乘之机。研究指出,争夺铁是共排斥菌抑制肠杆菌科的另一重要手段。

  • 在正常情况下,有益菌能更高效地获取肠道中有限的铁资源,从而限制对手的生长。
  • 但如果通过高铁饮食或不必要的铁剂补充,导致肠道内铁元素过剩,这道天然的竞争屏障就被消除了。肠杆菌科便能轻易获取生长所需的铁,从而可能导致其丰度失控,增加感染风险。

➤ 应该避免哪些饮食?

乳制品

  • 生牛奶和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酸奶和奶酪
  • 肉铺里的奶酪和含有辣椒或未煮熟蔬菜的奶酪
  • 带有霉菌的奶酪,如蓝纹奶酪、斯蒂尔顿奶酪、戈贡佐拉奶酪和罗克福奶酪
  • 陈年奶酪,如切达奶酪、布里奶酪、菲达奶酪

生的蛋白质食物

  • 生的:肉类、禽肉、鱼类、蛋类、野味等
  • 冷切肉(除非彻底加热至冒热气)
  • 烟熏或腌制的三文鱼或其他鱼类

未洗的水果和蔬菜

  • 未清洗的生水果、蔬菜和香草
  • 所有生的蔬菜芽,如苜蓿、萝卜和西兰花
  • 冷藏柜中存放的莎莎酱

茶水

  • 井水(除非每年检测合格安全)
  • 用温水或冷水泡的茶

➤ 如何在厨房尽可能避免细菌?

  • 将肉类彻底煮熟。将红肉烹饪至165度,将禽肉烹饪至180度。
  • 将冰箱中放置2~3天的未使用食物丢弃。不要重新加热或食用有异味或长霉的食物。
  • 每天清洗抹布和海绵。使用漂白剂和热水清洗它们,并彻底冲洗干净。
  • 尽可能保持台面、橱柜、电器和其他可能接触食物的区域干净。
  • 使用后,用热水清洗切菜板,或放入洗碗机清洗。

➤ 应该遵循哪些食品购物指南?

  • 查看食品的保质期。不要吃已过期的食品。
  • 购买看起来新鲜的果蔬。在购买前,向杂货店员工询问产品的鲜度。
  • 不要购买凹陷或鼓胀的罐头、破损的盒子或漏气的塑料包装食品。
  • 少吃食品试吃。
  • 不要购买有裂缝或不冷藏的鸡蛋。
  • 回家后,立即将易腐烂的食物放入冰箱。

➤ 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卫生: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家庭居所最好日常进行消毒、灭菌,防止带入外界环境的致病菌。

体育锻炼:适当从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打太极拳、健身、跑步、郊游等,劳逸结合。

增加维生素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D和锌等在支持免疫系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纳入你的饮食中,或者考虑服用补充剂。

如何解读肠道菌群检测报告中的维生素指标?

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使细菌更容易进入你的身体。过度饮酒也会损害免疫功能。

远离传染源:有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应做好隔离措施,其他人群也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与其接触,避免到细菌感染流行病区。

  • 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
  • 穿着宽松的衣服。
  • 避免共用发刷,梳子和毛巾,因为它们可能含有与皮肤真菌菌落片段。
  • 为避免脚气,应该使用备用鞋,每2、3天换洗。
  • 尽量选择天然纤维制品的衣服,如棉花、蚕丝,使皮肤呼吸。
  •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疾病有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概率。

07
结 语

细菌和真菌,作为人体内共存的微生物,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微生态系统。它们既有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上的根本区别,又在人体内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伙伴,也可能是引发疾病的潜在威胁。

肠道菌群检测等先进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去窥探这个“看不见的器官”的健康状况。帮助我们评估疾病风险的同时,开启了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全新可能。

通过精准调节肠道菌群,例如开发新型益生菌、定制营养饮食干预方案等,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策略。这预示着一个从“治疗疾病”到“经营健康”的医学新时代即将到来,而这一切的核心,就蕴藏于我们体内的微小生命之中。

注: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是用于信息的分享,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措施之前,请先咨询临床医生。

主要参考资料

Wu Y, Hu S, Wu C, Gu F, Yang Y. Probiotics: Potential Novel Therapeutics Against Fungal Infections.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2 Jan 21;11:793419.

Li X, Wang Q, Hu X, Liu W. Current Status of Probiotics as Supplem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2 Mar 14;12:789063.

Moura IB, Buckley AM. Using nutrition to help recovery from infections.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25 Jan 1;41(1):54-58.

Mo Y, Tan WC, Cooper BS. Antibiotic duration for common bacterial infec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JAC Antimicrob Resist. 2025 Jan 29;7(1):dlae215.

Vinh DC. Human immunity to fungal infections. J Exp Med. 2025 Jun 2;222(6):e20241215.

Bacteria vs Fungi- Definition, 21 Major Differences, Examples. January 13, 2022 by Anupama Sapkota

Common Cause of Bacteremia and Sepsis,Written by Acharya Tankeshwar in Bacteriology.

Yin, Q., da Silva, A.C., Zorrilla, F. et al. Ecological dynamics of Enterobacteriaceae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across global populations. Nat Microbiol 10, 541–553 (2025).

Almeida C, Cerqueira L. Editorial: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for bacteria and fungi detection.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4 Jun 4;14:1430630.

Wawrzeńczyk, A.; Czarnowska, M.; Darwish, S.; Ćwirko-Godycka, A.; Lis, K.; Szota, M.; Treichel, P.; Wojtkiewicz, A.; Napiórkowska-Baran, K. Methane, Bacteria, Fungi, and Fermentation: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testinal Methanogen Overgrowth and Small Intestinal Fungal Overgrowth. Curr. Issues Mol. Biol. 2025, 47, 713.

Leave a Reply

客服